国际经济研究院桑百川院长受邀焦点对话专访
背景:2013年9月29号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如今,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迎来十周年。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部署和实施凝聚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和共识,激发了各地制度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展示了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自贸区建设如何走向新十年值得讨论。
主持人:十年中,我们刚才谈到负面清单经过了7次修改条目,缩减了163项,所以您怎么看这样一个修改的频率和力度?在您看来,下一步清单继续瘦身的重点为什么还要放在服务业的开放上?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在哪里?
桑百川院长:中国自贸试验区高频次的压缩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它反映了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中国制度创新和开放发展的重要的高地。在推进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持续的发力。由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具有对标先进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的功能,而先进国际经贸规则的核心在于服务贸易领域。那未来我们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中,还应该继续进一步的缩减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的负面清单,放宽外商投资的现代服务业准入标准和业务的范围限制,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破除高端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另外,创新服务贸易的关键在于对标先进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系统梳理一些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中所谓的21世纪议题,在一些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里开展试验,使自贸试验区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发展的重要高地。
主持人:您看商务部方面也说,下一步要更加积极的来推动自贸试验区的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所以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未来对于自贸区在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方面会提出怎样的新的要求?或者说会有怎样的新思路?
桑百川院长:在面对世界性大变局的条件下,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头羊、开放发展的新高地,它应该把协议开放和自主开放有机的结合起来,持续的去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特别是要强调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打造适宜创新的制度环境,从而吸引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聚集。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聚集,才能够形成先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区,提升产业的配套能力。特别是在未来自贸试验区,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两个方面全面的提升它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全产业链获得持续的发展。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了生产、生活性方面的供给。特别的,您还说到了制度创新这一块我们要面向全球来提供制度供给,这也都是未来下一阶段自贸区发展的目标。谢谢您参加我们的节目。